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世界名校高材生的會讀會玩學習法》讀書心得



看過不少跟學習有關的書籍,對於這本書,我的評價是:如果只能選一本學習類的書,我會建議這本。

這本書真的有那麼好嗎?

先來看看作者的背景,看看他有沒有真材實料吧。

作者馬丁.克倫格博士(Dr. Martin Krengel)是德國人,他唸過德國韋頓赫德克大學、瑞士聖加侖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倫敦政經學院,以優異成績取得經濟學與心理學博士學位,論文重點為認知與思考過程,並對動機心理學與學習心理學的最新研究產生高度興趣。

簡單來說,作者不僅是學習領域的專家,更實際應用在他的求學生涯。而且他不只是個學霸而已,他曾經是體操運動員(參加的比賽超過190場),還熱愛滑雪、衝浪和彈鋼琴。另外,他除了有作家、講師、心理學家的身份,他還是個自由創業家。總之,他真正是學經歷兼備,談這個主題能夠兼具理論與實務。

本書談的學習法特別適用學生,從制定計畫、處理動機問題、筆記方法、記憶技巧、複習方式到考試技巧,談的範圍很全面。不過對於脫離學生身份的成人來說,裡面不少方法還是適用在職進修的。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第1章的制定學習策略,第3、4章的筆記方法,以及第6章的編碼(記憶術),以下針對這幾章簡單的分享心得。

第1章 制定學習策略

很多人在面對考試,都是習慣拿到書就開始看,但都沒有制定計畫。作者認為這樣很沒有效率,因為不同的考試方式,適合的準備策略都不同。或者目標考60分和考100分,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不同。因此在一開始,了解學習範圍和考試方式,從而制定一份合宜的學習策略非常重要,這可以避免浪費太多時間。

另外,製定一個進度量表,標示各科要學習的重點,能讓自己清楚掌握進度,適當分配時間,也會比較安心。(我覺得我超需要這個,否則只會埋頭唸書而已,但進度一團亂)

第3章和第4章都是在討論筆記方法

老薛以前唸書時不是不做筆記,不然就是只會抄,但不會整理筆記。然後考前就會跟那些筆記寫的很好的同學借來印,希望能安然渡過考試。直到出社會多年,現在都變成大叔了,才比較會做筆記,最近也明顯感受到做筆記的好處實在很多。

做筆記的好處很多,簡單來說就是兩點:
1、寫過會更有印象
2、方便複習

寫過的確比較容易記住,但效果要更好,其實必須盡量用自己的話來表達,也就是經過自己的吸收後再轉化出來,這樣的學習效果最強。而整理的好的筆記,對於複習也很方便,不用再去翻書,就能知道重點是什麼。

不過要做一個好筆記,不是單單記而已,作者認為在課前就應該先快速閱讀了解重點,並親手做出「全觀圖」,讓自己對於整體有粗略的了解,這樣真正上課時效率會更好,因為已經知道哪裡是重點,而哪裡比較不懂。

而課後,更需要好好的整理筆記,作者建議可以先用心智圖來整理出個人想法的初稿,覺得心智圖不夠表達時,就用比較適當的圖表來整理出結構圖,運用符號或框架來標示出每個細節之間的關係。透過這樣的過程,學的會更深刻,更有整體觀,複習時也會更快速。

最後到了快考前的時候,作者建議還要把所有的筆記用一張A4紙做個總結,表現出最重要的3~5個重點,讓自己複習時只要瞄一眼就能掌握重要概念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如果要再複習細節,就再看筆記內容就好了。

因為人對於死記細節其實很不擅長,但對於有圖像化和關聯性的,記憶表現就會大幅提升。因此透過這樣做筆記的過程,就能讓多數的資訊形成一個知識之網,對整體有掌握,也熟悉了重要的概念,不少細節就能自動推導出來,也就能減少記憶的負擔。

知識之網對於學習能力的提升很重要。《精準學習》的作者成甲,就提到他閱讀時每看到一個覺得不錯的想法,就會去思考過去在別的書是否有看到類似的概念?在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中是否哪裡可以應用這個概念?每個概念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是否有一個更基本的法則可以解釋這個概念?成甲說他現在閱讀的速度其實比以前還慢,但因為有深入的思考,反而獲得的收獲更多。

老薛以前也是閱讀速度比較快的,一個月可能就會看個十本書(這對有些人來說可能還嫌少),但是往往看過後就不會再翻,也沒有做筆記,因此實際上能真正長期留在腦中的,能真正形成知識之網的,能真正應用在生活中的,很少。反而現在書讀的比較慢,讀完後會做筆記、整理重點、寫心得,獲得的反而多更多,更常能在生活的情境中想到哪本書寫過什麼,我可以如何的應用它。

後來想想,其實每個領域都有它的經典,每個經典書籍都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寫出來的。如果一個月只讀一本經典,只反覆的學習這本書,試著讓自己學到作者表達的10%就好,只要表達能力、人際處理、法律知識、電腦操作、音樂美術、邏輯思考、商業管理等等領域,能讓自己扎扎實實的提升。真的哪怕一個月只有看一本書,或甚至半年看一本書,只要學到的能帶走,能夠馬上應用,這才真的有價值。否則,沒用到的,其實只是娛樂而已,娛樂自己後,就啥都沒了。

題外話扯太多了,回歸正題。

也許有人會問,那全觀圖、心智圖和結構圖要怎麼畫?都很簡單,但這就要請你直接看書了。(這本書真的不錯啦,79折後不到300元耶!如果花不到300元,能提升你的學習效率10%,每個月省個1小時時間學習,1年就省12小時了,以時薪140元計算,就價值1680元了!)

第6章 編碼

你曾經有聽過老師教你一些口訣,來背誦學習內容嗎?其實這就是編碼,也就是在要背誦的資料上做些加工,而這通常很有效。

書裡有談到一個實驗,把15歲的青少年分成5組,要他們背一些無意義的東西,每組有不同的閱讀時間和編碼時間比例,舉例來說,第一組是100%都花在閱讀,而第五組是只有20%時間閱讀,80%時間在編碼。

結果如何?

第一組答對了65個,第五組答對了137個,是第一組的兩倍左右!而介於中間的,也呈現出編碼時間比例越多,答對數量就越多的趨勢。

引用作者的一句話來形容編碼:「如果你不為數字、日期和事實編碼,那就好比你想把衣服掛在牆上,牆上卻沒有掛鉤。與其花費很多力氣努力掛外套,裝個鉤子才是明智之舉。」

雖然前面已經做好了筆記,編織出了知識之網,但上考場不能靠運氣,為了避免想不出來,所以為需要背的資訊加工,提高背的出來的機率,絕對是必要之舉。

編碼的手法基本上還是靠圖像化與關聯性。書中舉的一個例子是背亞歷山大大帝、拿破崙和俾斯麥,就按照他們各自的特徵、重要事蹟、名字開頭字母等等資訊,畫出他們三人的圖。

或者要記單字,就把單字拆解後聯想,並加上單字意義後畫出圖形,這樣就完成了。原理其實跟市面上不少主打靠圖形化或卡通就能學習外語的書是一樣的。

而如果是更多的相關聯資訊,除了圖像化和關聯性外,再加上故事化的技巧,把每個資訊串連在一起。這樣未來在回想的時候,只要想起其中一點,就很容易的能往前後背出相關的資訊有哪些。

這就像我們有時在回想事情一樣,尤其老薛年紀大了,常常忘東忘西的。有時忘記了一些事情時,就會先想想在那之前在做什麼,是怎樣的場景,跟誰在一起,想著想著,就可能會突然想起我們要回想的東西了,而這其實就是記憶術的其中一個技巧。

作者在編碼這章,有舉很多的例子,不管是要背單字、化學結構、社會學概念、數學公式等等,其實都是使用這些技巧。

除了上述談到的章節,其它章節的內容也都很實用,真的很推薦對學習方法有興趣的人閱讀。

不過這本書也不是沒有缺點。

老薛覺得在有些地方,可能是作者懂的太多了,或者不曉得是不是翻譯的問題,還是單純作者排版沒弄好,總之有些章節談論的東西我覺得沒有架構的很好。

像是談論閱讀方法的章節,就談到了兩種建議的閱讀方式,但沒有說明是針對什麼不同情境。一種是閱讀三次,最後再拿A4紙寫下重點;另一種也是閱讀三次,但第二、三次閱讀時就要開始做整理、摘要,最後再做個總整理。

總之,因為這個原因,即便我真的滿喜歡這本書的,筆記上也摘錄了很多重點,我還是只能給它四點五顆星,沒辦法給它滿分。不過還是大推啦!

有興趣的,歡迎自己去博客來了解書本簡介吧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27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